捷希缘配资
清晨六点半,龙潭港区的晨雾仍未散尽,南京港(002040)机重工生产基地的机加工车间已是灯火通明。巨大的数控龙门铣床轰鸣启动,车床刀具精准旋进,镗床主轴镗杆飞速旋转,金属碰撞的火花伴随着“滋滋”声此起彼伏。作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核心车间之一,这里汇聚了40余台高精设备和近50名技术工人。在6月“突破全年月发运产品数量纪录”的生产节奏下,他们以“分秒必争”的韧性和“毫厘必较”的精准,支撑着“港机智造”的硬核实力。
“零时差”协同:从图纸到成品的精准传递捷希缘配资
车间东侧重型龙门加工区,一台长8.5米、重4吨的双四连杆门机齿条架正缓缓就位。工艺技术员端先国手持最新调整的加工图纸,将数控程序同步传输至设备终端;操作员蒋超快速核对参数,输入操作指令;一旁的质检员俞启明已架好激光经纬测量仪,准备实时监测加工精度。“从收到图纸到加工,我们要求数据‘零时差’传递。”车间负责人丁友宁介绍。近年来推行的“协同制造”模式,使工艺、加工、质检形成“接力闭环”。工艺技术员提前介入分解加工节点,操作员通过PLM系统实时查看图纸更新,质检环节则与加工过程“并联”,确保问题即时发现、即时解决。
这种协同不仅体现在流程上,更在日常的“指尖默契”中传承。“老带新”是车间传统。年初刚由操作员晋升为工艺技术员的马柏骏,正带着徒弟在设备前“手把手”教学,“刀具转速每提高5%,切屑形态就会变化,得盯着铁屑颜色判断”。
严苛标准下的“暖关怀”捷希缘配资
室外,320吨龙门吊主梁上,“以质量求发展,向质量要效益”的标语清晰醒目。在内镗加工场地,操作员老范因一处0.03毫米的尺寸偏差被质检员拦下。“设备精度能到0.01毫米,差0.03毫米就是隐患!”质检组长李忠态度坚决。车间的“三检制”(自检、互检、专检)雷打不动。每道工序完成后操作员先自查,相邻工位交叉互检,专职质检员最后用内径千分尺复核。“去年我们拦截了15起外镗潜在质量隐患,无一遗漏。”李忠翻着台账说。
严格的标准之外,车间也透着“暖关怀”。“能量补给站”内,急救箱、劳保防护品一应俱全。针对夜间加班工人推出的“能量套餐”(包含夜宵和热饮),每晚定时送至工位。
16天的攻坚:与时间赛跑
去年,车间承接了一项关键任务。为广西钦州某港口码头2000吨超大型固定吊提供机加工支持。该吊机转盘以下筒体由港口总公司制造,但需港机重工承担机加工工序。今年5月初,加工人员赶赴钦州码头现场,负责2000吨固定吊预埋法兰和底座法兰的钻孔施工。原计划周期约21天,因业主前期筒体制作延误,工期被压缩至16天,缩短超30%。
“当时压力巨大,但大家没二话,自发组成‘攻坚突击队’。”广西钦州2000吨固定吊机加工项目带队负责人丁友宁回忆。党员带头,技术骨干优化工艺,午餐、晚餐移至码头现场。最紧张阶段,工人两班倒,“人停机不停”,早班6点开工,夜班干到凌晨1点,两班工人轮流守着设备,最终按时交付。目前,加工好的底座法兰已完成钢结构焊接,成为北部湾码头上大国重器的“钢铁基座”。
暮色漫进车间时捷希缘配资,仍有几个身影在设备间穿梭。有人在擦拭车床的导轨,有人对着当天的加工数据蹙眉,有人在为次日的大件吊装推演。机床的金属外壳被夕阳镀成暖金,那些飞溅过火花的操作台、记录着0.01毫米精度的质检台账,都在无声诉说着:当“分秒必争”的节奏遇上“毫厘必较”的执着,在钢与火的交响里,南京港机正以“制造筑基、智造赋能”的双轮驱动,在“一带一路”与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中,锚定着“中国港口装备脊梁”的坐标。
旺鼎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